第一、不斷的加強國際語言的能力。學術研究是國際性的、是學者間不斷的對話與辨證,研究者除具備國際語言的能力,專業學術話語需達一定深度才有機會站上國際舞台。為使自己具備好的學術話語,建議研究生多從醫學、生理、生化、分生、心理學、哲學等相關新議題的閱讀、朗讀和溝通來培養國際語言的能力,藉閱讀的同時尋找更深入、甚至是更原始的新議題。
第二、多閱讀好的期刊,學習研究設計。研究需不斷的堆疊上去,好的期刊為堆疊研究的最基本工具,善用此工具,學習國際學者如何辨證、如何設計研究、如何架構研究邏輯、如何精準詮釋自己的發現,才有機會在學術界上發聲。
第三、跨領域學習。在經歷幾次馬拉松賽或許你會發現,跑步速度遇到瓶頸、甚至是越跑越慢,這時你需要變化不同的頻率、切換不同的肌群,跨領域是個不錯的選擇,因為跨領域會將你的思考模式跳脫,才更有機會突破瓶頸。
第四、尋找假想對手或尋找同伴。雖然是自己和自己的比賽,總不能閉門造車;在家裡跑跑步機和去參加賽事絕對是不同的,研究,需要同伴、也需要氛圍。簡言之,人遇強則強是永恆不變的道理。
第五、為解決研究上的難題,尋找合作夥伴。人不可能是萬能的,馬拉松跑得完,不表示研究做得好,遇到問題要向他人請教。不要忘了,每個人都可能是彼此的貴人,互相幫忙,共同創造更好的研究。
第六、養成運動習慣學術之路會更好。運動會讓你體能變好、更專心、EQ、IQ提升,工作更有效率,對健康的助益更是無庸置疑,關鍵是再多再完整的研究理論只要缺乏「行」一切將是空談,別只待在實驗室,利用空檔養成運動習慣一切會更好。
『研究』最原始的意義為何?相信你對研究、對生命的態度會給予你答案。42.195K對大多數人,是很難達成的,其實完成馬拉松很簡單只要你堅持踏出你的下一步,目標和勝利的終點自然會達到,在此,以馬拉松精神與大家共勉。
筆
李信達 教授
中華民國 第48屆 十大傑出青年
中國醫藥大學 物理治療學系教授兼主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