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Medical University, Taiwan 中國醫藥大學 研究發展處暨附設醫院醫學研究部 電子報 
第 15 期 2011年05月
 我要訂閱   各期電子報 

  經驗分享

解碼憂鬱症的病因

生命科學院神經科學與認知科學研究所   蘇冠賓  副教授

憂鬱症(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, MDD)的治療仍是當前醫學之一大挑戰,病患接受藥物及心理治療的預後仍難以令人滿意。僅管有數十種上市的抗憂鬱症藥物,然而所有大規模的臨床藥物試驗皆顯示出-僅有不到五成的患者病情能夠得到緩解(remission),且其中三成恐是安慰劑的效應,因此尋找其他更有效的治療方式為當務之急;有鑑於此,蘇冠賓博士近十年來致力於憂鬱症治療之研究,利用天然營養物質—omega-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(縮寫n-3 PUFAs,俗稱深海魚油)—找到治療憂鬱症「有效且安全的新療法」,更結合在分子生物學及基因遺傳學的專長,進一步探究脂肪酸和發炎作用的關聯,找尋憂鬱症與其他疾病發生之關聯,藉以解碼憂鬱症病因。

 
從臨床醫師的角度來看,蘇冠賓醫師的研究極具臨床學術價值,例如他在2003年發表的一項雙盲臨床研究,已成為n-3 PUFAs在憂鬱症治療上的先驅之一。發表的論文至今被引用178次(Scopus,2010年7月),被國際精神神經藥理學會(CINP)主席Professor Belmaker譽為「嚴謹、重要、代表性」的憂鬱症治療研究,更被新近歐美訊息平台的憂鬱症治療指引所引用,例如Maudsley Guideline、CAMNAT。此外,因臨床上遇到治療懷孕婦女的精神疾病之一大挑戰;婦女懷孕初期,母體會開始釋出Omega-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,以供胎兒合成腦細胞和眼睛;而從第四個月起,孕婦體內的 DHA和EPA快速流失,最後降至一般人的三分之一至五分之一,必須在產後半年才可望恢復正常。流行病學調查曾發現,每十名孕婦中就有一人罹患憂鬱症,且懷孕期間罹患憂鬱症者,產後憂鬱是一般人的三倍,然而在抗憂鬱藥物對於胎兒安全性極具爭議之下,蘇冠賓醫師創先發表n-3 PUFAs在憂鬱症孕婦之療效及安全性的論文,使得該治療方式成為此領域的重要準則,吸引國際媒體大篇幅的深度報導;近期更結合了台灣在肝炎研究上的傳統,利用「C型肝炎患者接受干擾素-α治療時誘發之憂鬱症」為模型,首度發現了n-3 PUFAs及其兩個代謝酵素—Phospholipase A2(PLA2)及cyclo-oxygenase-2(COX2)—在憂鬱症病因上的重要性,這項研究也間接證明憂鬱症之身體化症狀(如頭痛、疲勞…等)和免疫系統過度活化所導致的sickness behavior有所相關。


憂鬱症的治療要能有所突破,絕不能忽略探討「致病機轉」的基礎研究,目前憂鬱症的機轉除了傳統的血清素假說,發炎假說是目前最熱門的假說之一;由於根據血清素假說開發的藥物在臨床上的療效不佳,於是學者及臨床工作者試圖尋找其他假說了解憂鬱症的致病機轉,因此衍生了發炎假說…等;蘇冠賓醫師投入相當多心血於臨床工作,而難能可貴是他不僅發現具實用價值的臨床研究的傑出成果,更能深入探究憂鬱症的分子生物學機制,並提出病因及治療上之創新見解。利用動物模式發現「以餵食提高腦中n-3 PUFAs可以預防大鼠在游水壓力中所誘發之類似憂鬱行為」。利用BV-2 microglial cells的細胞模型首度發現heme oxygenase-1(HO-1)在憂鬱症的分子機轉中之重要角色。

近年來,這一系列具系統性、前瞻性的憂鬱症研究,使得蘇冠賓醫師已成為國際知名的年輕學者,不僅論文發表在重要的期刊,更榮獲國內外精神醫學、神經科學及營養學界重要研究獎項之肯定,包括2006年「保羅.楊森論文獎」、2006及2008年歐洲神經藥理學會論文獎、2008年「英國精神藥理學會Robert Kerwin論文獎」及「張文和教授研究論文獎」、2008及2009年「美國國家精神分裂症及憂鬱症研究聯盟」頒發美金六萬元的年輕學者獎、今年的世界脂肪酸研究學會的年輕學者獎、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「醫師科學家獎」、國科會吳大猷先生紀念獎…等。


蘇醫師表示,獲得過內外各項獎項的肯定,是對其個人與團隊的研究工作的一大肯定與鼓勵,除了要感謝家人的支持與陪伴、恩師的指導與引領、以及蘇冠賓醫師感謝家人的支持與陪伴、恩師的指導與引領、以及好友及同仁們的付出與容忍、同時感謝國科會連續十二年的計畫支助,使其能有充足的經費延續研究工作。未來在國科會傑出學者養成計畫(2009-2012)、跨領域整合型計畫(2009-2012)及台英頂尖大學合作研究計畫(2010-2011)的補助下的補助下,蘇冠賓醫師將與身心介面實驗室(MBI-Lab)的研究團隊,繼續探索憂鬱症病因及治療上的重要議題。

 

【相關圖片】

蘇冠賓副教授
 
實驗室研究團隊
       

↑回上頁


中國醫藥大學 中國醫藥大學 研究發展處
電話:04-22053366分機1501
地址:404 台中市北區學士路 91 號
E-mail:aca45@mail.cmu.edu.tw
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醫學研究部
電話:04-22052121分機2751
地址:404 台中市育德路2號
E-mail:cmuh_dmr@mail.cmuh.org.tw